有待出版的書籍:書名為  盼望是安樂死的更好選擇  — 從中國與西方傳統文化角度來看盼望

作者(中、英文):趙洪鍠醫師(院牧、教牧關懷輔導員、臨床教牧培訓Clinical  Pastoral  Education CPE 督導候選人)

資歷:醫學博士(婦產科、在美國行醫二十多年);  美國克萊蒙神學院神學與心理學博士(2010 Ph.D. Theology and Psychology, Claremont School of Theology);是在内地醫院開始心靈輔關事工的第一位(請參閱附上的香港院牧事工聯會慈聲雙月刊報道和江門市中心醫院黃院長的信) ,並且積極將西方的臨床教牧培訓(簡稱CPE) 帶進中國教會,培育牧師、同工和參與教牧關懷輔導事工者,為時十多年(2004-2015)。參面書Facebook 和 Youtube.com 的Philip H Chiu.

摘要: 請問什麼可促使活在痛苦中的末期病患者繼續活著,而不選擇安樂死(醫師協助的自殺)?本書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能給他們一個更好的選擇、藉著盼望來鼓勵他們積極活下去。在中國,許多農民和“都市貧民”在患上絕症時都處於兩難境地:一方面,他們負擔不起頻頻看醫師來止痛的費用;而另一方面,他們雖然很想醫師來協助他們了此殘生,但在現時的中國,安樂死還是不合法的。從作者多方面的臨床經驗和跨文化的綜合學科研究,表明了盼望似乎特別適合幫助這些處在水深火熱的末期病者、支持他們如何處理生老病死這些問題。 

書本的第一章概述了中國衛生保健近年來所面臨的挑戰。第二章是通過作者的個人訪談,描述了在今日中國的絕症病患者是如何生活,並且他們是如何憑著中國傳統文化信仰、個人强項和價值觀尋找到生活意義和盼望。第三章是從西方傳統哲學的角度來探討一些受訪者所提出的問題,例如:我的人生意義是什麼?第四章是描述盼望在跨學科的論壇上,表明了不同的維度,並且展示出盼望是人生中最先發展的美德(其次才是意志),所以盼望具有獨特的能力來成全絕症病患者的需要。第五章是探討一下關顧者致力於“培育臨終病者的盼望” 是否在情在理説得通、行得通。最後第六章概述了關顧者如何使用不同的方法來培育盼望,並且如何適當的尊重病患者的個人尊嚴與獨特文化背景。總而言之,當臨終病者仍然有盼望之時,他們會繼續從事生活,不至於考慮到安樂死這個問題。結論是:有盼望就有生命;比起安樂死,盼望是更明智的選擇。作者應當在此聲明,因爲作者本人是基督徒,又是西醫和院牧,所以這論文對文獻的傳譯可能帶有某程度的偏見和傾向,請讀者明鑒。

序言(簡介):  作者曾在中國一家規模頗大的城市醫院做了15個月的心靈輔(導)關(懷)員(西方稱之為院牧)。在醫院的腫瘤科所接觸的病者有不少都是身患絕症。他們忍受著頑固的疼痛和苦難,實在令作者感到非常難過。他們很想醫師協助他們了此殘生,因為他們實在負擔不起昂貴的緩解疼痛醫療費用。他們可謂進退兩難。一些人已用盡積蓄在醫療上,甚至陷入沉重的債務中;這造成了相當大的家庭經濟負擔。如果再堅持下去,不止意味著個人尊嚴受損、身體在疾病的蹂躪下日漸敗壞,而對家庭來説,也會帶來更多的債務和負擔。他們想死,但不確定如何才能有尊嚴地結束自己的生命。他們知道作者既是醫師,又是心靈輔關員,不時都問作者有關“安樂死Physician-Assisted Suicide PAS”的事(這概念在中國已流行很久),希望能為他們提供建議,甚至幫助他們達到這個“好死”的境況。這使作者也進退兩難。第一、安樂死在中國仍然是不合法的。第二、作者的基督教信仰和醫師身份(曾對希波克拉底誓言Hippocrates oath作過承諾)不允許做這樣的事,盡管作者非常同情他們的處境。要知道,不論任何形式的自殺都會引致嚴重問題:如倫理、社會文化、政治、法律、心靈和關係的多種問題。在這書中,作者建議另一個可能是更好的選擇:就是在適當的環境下,培育病患者盼望,作為一種介入性的應對策略,鼓舞起病者的求生慾。作者認爲:有盼望就有生命。

與這核心問題有關的背景

中國是一個正在多方面轉型的國家。在進入二十一世紀的當下,驚人的經濟增長帶來不少繁榮,但成本也實在不輕,形成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中國從國營企業過渡到自由企業的過程裏,使不少國民得不到足夠的醫療保健,因爲這些在過去都是由國家幫助提供的。當患有絕症之時,貧窮的人往往負不起醫院昂貴的治療和緩和醫療費用。他們也沒有任何善終關懷服務hospice program來減輕他們的痛苦;  家裡又很多時沒有提供他們足夠支持的人。難怪越來越多病患者對安樂死表示興趣。在西方一些國家(如荷蘭、比利時等)安樂死已成合法,但中國到目前爲止還沒有。作為一位已退休的美籍華人醫師和一位基督教牧者,作者對這些病患者深感同情,並常常想著,我怎樣幫助他們呢?我覺得無奈、覺得自己無用。我問自己,我是否真正理解他們呢?他們對苦難和“好死”又怎樣看?在中國,這些絕症病患者是怎樣過活的呢?他們的家人又是怎樣照顧這些親人呢?是什麼支撐著他們?他們活著的理由又是什麼?牧者與其他關顧者怎樣才能更好的支持他們呢?

論題與論點

當我看到這些絕症病患者在身體上、情感上和財務上遭受到難以想像的痛苦時,我多次問自己同樣的一個問題:是什麼促使這些百端受盡折磨的人選擇繼續活下去(而不是自殺)?當維克托·弗蘭克爾Viktor Frankl被囚在納粹奧斯威辛Auschwitz集中營時,他也問同一問題。他發覺答案是要“有堅强的意志來尋找生命意義。”這意念和意義幫助他和其他囚犯繼續活下去。基於這概念,我認為培育盼望可以幫助絕症病患者對生活保持積極的態度,讓他們繼續參與日常生活,即使在最黑暗之時。盼望允許人投射到未來積極的意義。作者個人認為,當末期病者認真考慮安樂死之時,盼望或者可能阻止他們這樣做。神學家詹姆斯·科恩James Cone 有云,“沒有盼望,人就形同死了。”

抱著盼望是一個過程:不僅是一個體驗過程,也是一個互動(愛和支持)過程、屬靈(信仰和信任)過程、和理性(思維和行動來達成目標)過程。 這四維度的盼望似乎特別適合處理絕症病患者普遍存在的四項存活關切:即生活無意義meaninglessness、孤立isolation、無依據groundlessness和死亡death。盼望也是人類生命周期中發展最早的一項美德(或强項)。如果真是力上加力,這便意味著盼望是所有其他美德(或强項)的基礎。

作為看法或觀點,盼望也可以戴上不同顏色的眼鏡來觀望未來。因此,不同的傳統文化和境況會帶出不同的看法。中西兩方對於盼望和意義的觀點可能會不同,但雖然假設和預設有不同,但卻可以相互補充和學習。作者熱切的希望這交流會幫助絕症病患者有多些選擇,應對他們的痛苦和苦難,實現他們自己定下的優質生活因素。  

綜上所述,本文論証了以下幾點:(1)基於弗蘭克爾的積極尋找生存意義,以及盼望的獨特四維(包括其有關生活體驗、人際關係、精神寄托、與理性思維四種特質),作者認為盼望可以幫助絕症病患者保持積極的生活態度。即使在最黑暗之時,也不必考慮自盡這一回事﹔(2)盼望具有獨特能力來處理臨終病者的存活關切,把盼望寄托在有意義的體驗、親朋的信任和愛、信仰和屬靈上的支持、和理性的處理(包括思維和行動)﹔(3)盼望並不是隨意加諸於對方的一類東西,而是一種有滲入性的積極態度或美德,是可以從關顧者實踐而作爲模範來培育出來的,好得病患者加强對未來的盼望﹔(4)關顧者需要堅定不移的一心一意將盼望注入信任和關愛的環境中,並且遵守對病患者的承諾﹔(5)培育盼望需要考慮到被關顧者的文化背景和社團因素。

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文獻綜述和批評性分析,並且進行臨床訪談來補充文獻分析。研究問題有二:(一)在當今中國,絕症病患者若負擔不起醫療費用,無法獲得足夠的疼痛緩解時,他們和他們的家庭關顧者之生活是怎樣過?(2)家庭和專業關顧者還可以發揮什麼作用?他們又有什麽需要?關於這兩個問題,我特別對盼望所扮演的角色感到興趣。作者在中國的臨床經驗包括實地訪談,深切的了解絕症病患者的經驗,再憑著文獻回顧和文化背景的考慮,確定最適宜和最有效的關顧輔導方法,幫助病患者尋找個人的生命意義、存活原由,以及培育盼望。

作者在華南,因爲個人和專業關係,有機會接觸到不少病患者、醫師、心靈關顧者和咨詢師。在2007年10月至2008年1月期間,作者採訪了總共23人。其中15人患有絕症,5人為其親屬,3人為關懷輔導員(1名道士、1名佛教醫師和1名伊斯蘭教教長Imam)。在這些採訪中,問題主要是開放式的問題(即是避免對方可以用是或不是來回答),鼓勵被訪者傾述他們的心事和故事。採訪者對盼望的任何暗示都是含蓄的。一般來說,訪談牽涉三個問題:(1)你可否描述一下你對苦難的理解嗎?它對你意味著什麼?(2)你的經歷會影響你(或你的家人)嗎?(3)在處理這病時,你(或你的家人)如何看生死?在聆聽回答之時,採訪者特別注意什麽是影響對方痛苦的因由、干預因素、和情境等各方面,並且對方是如何應對和後果又是如何。每次訪談結束後,作者都會在一小時內寫下簡短的筆記來記錄,並且在24小時內在電腦上記錄每次訪談的總結,盡量忠實地引用被訪者的陳述(見附錄)。所聽到的都會適當地加插在文章中來說明綜述文獻所提及有關生命意義和盼望的觀點,祈望匯集中西資源來幫助這些病患者渡過難關。

作者也應該同時指出,這些臨床經驗訪談並沒有按照正式的經驗標準來進行。要知道,盼望是否對絕症病患者有利還未經實証檢核。這有待將來更多的研究來確立其有效性。由於中國政府對宗教研究有所保留,所以作者沒有採用嚴格的實証標準,除非得到政府的承認和批准。今天國家所認可的三個外來宗教是中國愛國天主教會、三自愛國基督教會、和中國愛國伊斯蘭會。佛教和道教是國家正式承認的兩種傳統信仰,而儒學在中國是被視為一種哲學而非宗教。

章節說明

第一章是有關中國的現有衛生保健情況。是根據其過去歷史逐漸演變而成的綜合評估。這衛生保健制度所面臨的挑戰有二:如何提高醫療保障的可負擔性和可獲得性。盡管改革正在進行中,但這些問題實在給不少絕症病患者帶來困境。

第二章是描述中國的末期病者是如何生活。作者覆述了採訪的二十三人所敘述的故事(見附錄),並且還探討了一些有關中國傳統文化信仰(包括佛教、儒學和道教)對苦難、生命意義和自殺的看法,從而了解這些信仰是如何幫助國民應對苦難和痛苦。作者將實地工作時所聽到的一些適當故事和論點加插在章節裏,目的是説明和支持文獻提出有關生命意義和盼望的觀點。

第三章是探討西方哲學對生命意義的看法。從西方觀點來看,生命意義和盼望的研討實在有極豐富的傳統和現代化的理解。國民憑著來自本國和西方傳統的知識,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實踐靈性修養這一門學科。況且,不少國民現在已深受基督教神學或後基督教時代的西方哲學所影響。此外,比較式研究可以使我們認識到自己文化所隱藏著的議程、假設和前提。例如,當考慮到應否接受困境或主動干預之時,我們在結合中西文化後,不必顧此失彼,大可兼而有之。身為西醫,作者習慣了解決問題,但中國文化的柔和如水,教導我們要隨機應變、無爲(接受)勝有爲。這有助於作者的教學。精神病科醫師維克托·弗蘭克爾Viktor Frankl進一步提醒我們,盼望並不是一劑處方藥,而是需要悉心關顧來建立信任,並且考慮到文化區別和社團環境才可作適當的培育。

第三章首先描述柏拉圖Plato、康德Kant和黑格爾Hegel的“真實世界”哲學,接著介紹19 – 20世紀的“歐陸(主要是德國和法國)哲學家”尼採Nietzsche、海德格爾Heidegger和薩特Sartre的觀點。薩特認為生命沒有任何意義,“真實性”除外,好使人有自由來選擇自己的身份和世界。弗蘭克爾Frankl(與薩特同時代的人)卻相信人的生活中需要意義作為存活的原由。他留意到那些在集中營裡最快死去的囚犯都是沒有存活原由,而那些著眼於生命意義的囚犯,雖然活在最差的生活情況下,仍能抱著盼望繼續活下去。弗蘭克爾明智地將這一個有關生命意義的哲學問題轉為一個對未來充滿盼望的生存意願。這盼望正好賦予人當下的生存意義。

第四章是從中西方角度來詮釋什麽是盼望,並試圖給盼望定義。但實際上越是如此,越是難以精確的為盼望定義。作者在這章裏解釋 盼望是如何在自我中發源和發展,以及傳統神學是如何看盼望,並且如何忽視了盼望在教牧神學中的重要性,直到 90年代。作者還探索到盼望在教牧神學中怎樣才可以改變範疇,務使盼望能與人的苦難體驗、親朋的關愛支持、個人的屬靈潛力、以及邁向實現目標這幾方面掛上鈎。

第五章是從倫理、存活和科學幾個角度來審視與絕症病患者“培育盼望”是否合宜。培育盼望與病者接受了死亡會有衝突嗎?保留盼望是否意味著否定現實?作為家庭裏或職業上的關顧者,我們應否採取中立態度,還是抱著盼望來照顧病患者呢?在接受死亡的名義下名為中立,又是否是絕望的替身呢?作者認為無論境況是多麼悪劣,總是會有盼望的。唯有體驗到人生的坎坷和苦難,我們才能獲得啓蒙;唯有通過脆弱和局限,我們才能找到救贖。此外,這一章還談及絕症病患者的四項存活關切(生活無意義;孤立;無依據和生命終結),並指出盼望是如何有獨特能力(不論是心理上、社交上、靈性上和身體上)來幫助病患者應對這些關切。臨床研究也發現到一門新學科 –  盼望生物學 – 來支持為絕症病患者培育盼望可得的價值。

第六章講述如何給絕症病患者培育盼望,幫助他們緩解痛苦,不需選擇安樂死。本章最後特別討論醫師、善終關懷服務、家庭關顧者、和教牧輔導關懷者在此的角色,並肯定了“有盼望就有生命”的論題。

本書的範圍和局限性

培育盼望只是對絕症病患者和其家人全面關顧的一部份。雖然緩解病者痛苦和提供身體舒適是善終關懷服務的首要目標,但家庭關顧者的支持也非常重要,不宜忽視。然而,本書的範圍不容許作者詳細討論這些問題。與病患者討論的預期範圍可包括遺贈、预立醫囑或遺囑、和考慮善終關懷服務。

每當研究工作介入中西文化的比較時,會有兩種危險可以出現:不合宜的同化inappropriate assimilation和過度簡化oversimplification;可能會對每一個有獨特性的傳統,缺乏足夠的尊重。比如,當西方人接觸到中國傳統文化之時,可能會不切實際的將西方文化的假設、框架和議程引入,從而將中國的傳統同化入自己的西方傳統中。這是不合宜同化和過度簡化的結果。反之亦然。此外,本書説及的中國人價值觀或觀點,不能充份代表個別國民所持有的價值觀和觀點。兩者可能有異。

作者自己的基督教信仰(美南浸信會)也可能在文獻解讀和臨床訪談兩方面引入某些前提或偏見。比如“教牧pastoral”一詞可以在不同的應用情況下反影不同的理解。在本書中,教牧關懷意味著對個人、家庭或教會群體的牧養關懷;而靈性關懷卻不一定帶著任何宗教含意,而是意味著鼓勵和支持對方作體驗的反思、尋找人生意義和目的,並且為屬靈之旅開啓資源。身在北美作西醫,作者是慣於傾向解決問題,而作者的基督教信仰也可能限制了這書的方向、相關性、平衡性和有效性。

創意與貢獻

作者的文獻綜合研究並沒有發現與本書的論點有任何相似的地方。與本書最接近的文獻來自杜克斯內大學Duquesne University的馬修·理查德·肯尼Matthew Richard Kenney 2000 年寫的博士論文,題目是“重建盼望:整體探討對苦難、垂死和死亡的神學反思,好使病患者有一個比安樂死更好的選擇”。肯尼深入研究卡爾·拉纳Karl Rahner和伊曼努爾·列維納斯 Emmanuel Levinas的寫作,憑著人際關係和神學反思來構成一個負責任的醫療保健制度模型。相比之下,本書作者的臨床研究(訪談)、實際經驗、文化考慮、再加上文獻的綜合研究,蒸餾出來的 盼望是特別適合中國絕症病患者來應對苦難(包括死亡)。所以,即使兩篇論文的目標相同(給考慮安樂死的病患者更好的選擇),方法各異。

雖然作者本人不是第一個提出“有盼望就有生命”這個口號的人,但據作者所知,這是第一次嚴格審查這一論點,也是第一次在中國的絕症病患者群體中獻上建議,第一次在此時(安樂死在中國還是非法)、此地 (在中國特有的傳統信仰和文化之影響下)昂首而出。

這書可應用之處有幾方面:除了直接與絕症病患者及其家屬對話之外,此書還可作爲教牧關懷和輔導的培訓教材。牧者(如教會牧師、醫院院牧等)、傳道人、教會同工、甚至醫師、護士、社工等人(尤其是致力於善終關懷服務的人員)都會閲後得益。作者真的盼望這項研究受到中國衛生局保健政策制定者的關注,使他們持續的與醫療人員、屬靈領袖和關顧者保持對話,好使我們可以為所有相關的病患者提供最好的善終關懷,而不需要考慮到選擇安樂死。

鳴謝

作者感謝母校美國克萊蒙神學院凱瑟琳·格雷德教授Professor Kathleen Greider、艾倫·馬歇爾教授Professor Ellen Marshall 和塞繆爾·李教授Professor Samuel Lee指點我的博士論文。此外,如果沒有威廉·克萊門茨教授Professor William Clements和美國南加州橙縣華人浸信會(母會)提供的獎學金,作者的學習和論文是不可能完成的。尤其多謝母會牧師林崇智醫師;在他的鼓勵下,作者才有勇氣來翻譯論文為書本。

在這多年學習中,内子趙陳煖儀一直站在旁邊,遞茶遞水、提供一切所需。在此作者對她衷心感謝。

在準備出版這書之時,作者非常感謝澳門陳銘澤先生的中文校對(正在進行中)和在内地行醫的陳江誼主任驗証我對中國衛生保健系統的研究工作。我更要鳴謝何崇熙博士(洛杉磯真道神學院院長) 和王載寳教授(加拿大特倫特Trent大學榮譽退休教授;是在意義與積極心理學研究中享譽世界的權威),在百忙中抽時間閲讀這書,並將會對這書寫上評語。

 現有評語:

美國南加州橙縣華人浸信會林崇智牧師: “這本書對於中國人,尤其是信徒,將會是非常有用的資源。願主大大使用它来榮耀祂!”(Nov. 4, 2018)

中國華南陳江誼醫師Dr. Jiang-yi Chen: “已拜讀第一篇,非常佩服您把中國的醫療情况都研究透彻了。據我了解,確實是這樣的。”(Oct 26, 2018)

香港播道會顧問牧師和聖經學院院長蘇穎睿博士和師母蘇劉君玉博士:“現世實在是非常需要這類書。”(Dec  25, 2018)